兩代人的圓夢徵程:留學熱延伸到二三線城市
20歲的河南安陽小伙武熙皓,目前已在法國留學近4個月,他自稱“適應得挺好!”,甚至還交到了幾個利比亞的和越南的朋友。
“每個學生都很平等,每個老師也都很尊重每個學生的意願和權利。”這是他對法國學校最深的感受。
2012年,武熙皓在中國的高考中只得到330多分,即使作為體育特長生,在河南這個每年有近80萬高考人口的中部省份,他的分數也無法進入中國稍好的高校。選擇差點的學校,錢沒少花,最後出來就業還成問題。在中國每年近700萬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的背景下,武熙皓的父母對在中國讀非知名大學的意義有所懷疑。
當時,武熙皓的中學校長就推薦他去國外讀大學。以往,只有大城市裡學習成績特別好、能獲得獎學金或富裕家庭的孩子才會做的“留學夢”,目前正在中國二三線城市的小康家庭中蔓延。
武熙皓放棄了復讀,在留學中介的幫助下選擇了法國拉羅謝爾高等商學院,大學、研究生一起申請下來,學制6年。他用一年時間專門學習法語,然後去使館申請簽證,順利得到了去法國的機會。武熙皓的父母是生意人,希望他學的專業能對將來繼承家裡的生意有幫助。
即使家庭條件殷實,武熙皓在準備出國時也深感帶給父母沉重的負擔。交給中介1.8萬元人民幣、學校每年5萬元人民幣,每個月還需700歐元的生活費,粗粗一算,6年下來,需70多萬元人民幣。
為省錢,武熙皓選擇從家鄉去香港,再從香港轉道巴黎,雖然路程輾轉要20個小時,但機票相對便宜一些。這對還處於青春叛逆期、以前花錢大手大腳的武熙皓來說是根本不會考慮的事。父母覺得,僅從讓孩子逐漸成熟、懂事來說,“出國留學”這一步也算走對了。
武熙皓只是中國眾多出國留學生中最普通的一個。教育部下屬的中教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市場總監劉法群告訴中新社記者,2012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達到39.96萬,其中自費留學人數為38.28萬,占95.8%。自費留學越來越多,與中國民眾逐漸富裕有關,更與中國人的重教傳統有關。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的情況下,國內優質教育資源嚴重不足,使得有條件的一部分家長願意盡一切所能讓孩子出國學習。
但這在30年前絕對不可想像。26年前就實現“留學夢”的葉小綱回憶起當年的情形仍覺自己是幸運兒。作為1978年恢復高考第一批考上大學的“天之驕子”,葉小綱畢業後在中央音樂學院留校任教,併在國內外開始獲獎。1987年,32歲的葉小綱獲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獎學金赴美留學。那時中國一年留學總人數不過數千人。
7年後,葉小綱選擇回國。過去20年間,葉小綱趕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好時機,對“海歸”人才的求賢若渴,讓這批留學精英們有了大展拳腳的空間。如今58歲的他已是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身兼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等諸多職務,成為業界翹楚。
“留學對於我們‘文革’後的第一代大學生很重要,因為我們缺了太多,所以留學不光是專業積累,更是人生積累,成了寶貴財富。”葉小綱告訴中新社記者,許多留學回國的人現在幾乎都是社會中堅,這是由中國特定的歷史發展時期形成的。他相信現在的留學生中將有很多人會選擇回國發展,因為這裡畢竟是自己的國家。
如今,中國留學生的足跡遍佈全球100多個國家,出國留學再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留學生年紀也越來越小,從過去的出國讀研到現在出國讀大學、讀中學、甚至讀小學。與此同時,獨生子女留學的問題進一步凸現:交通安全、違反當地的法律法規、上當受騙和一些心理問題、學習不努力等時常見諸報端,出國前,留學中介的過度承諾、虛假宣傳、“野雞”大學等也困擾著新時期的留學生們。
今日的武熙皓們回國顯然和葉小綱們當年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語。從“海歸”到“海待”,也是真實的寫照。現在一年40萬出國留學大軍,相當於30年前全國高校招生人數。“海歸”與國內高校的學生在就業上已不具有明顯優勢。
武熙皓本人則對此看得很平淡:“趁著年輕的時候出去闖一闖,看一看,挺好。如果在不同的教育體制下能發現自己的潛力不更好嗎?”
劉法群說,在可以預計的將來,出國留學人數還會持續增長,但增長幅度會放緩,留學生低齡化趨勢會進一步明顯,越來越多的人會通過高中和大學的國際合作項目出國留學。無論哪種方式,“留學夢”都是中國“教育夢圓”的一個有益補充。(記者:馬海燕)
留言列表